学术午餐会第二季第2期(总第27期):芮必峰教授谈如何写作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4-10-24

 

“看到下面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让我想到拜伦的一句诗:25岁的妙龄胜过一切帝王的桂冠。在座各位有很多是帝王桂冠上的明珠,所以,我羡慕你们。除了拜伦这首诗,我又想到普希金的一句诗:我们的年龄都去向黄昏,何不把青春的热情收起,您给您的大女儿留下,我给我最小的兄弟,他们还适合谈论爱情,把眼泪给未来积蓄,而我们已经到了诽谤人的年龄。我就是已经到了诽谤人的年龄。”
在一片笑声中,芮必峰教授以一席诗意而诙谐的开场白,拉开必威betway平台“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二季第2期的帷幕。本次学术午餐会于10月22日在鼓楼校区费彝民楼A座418室举行,学术交流会由必威betway平台党委书记汪萍主持,郑欣教授、胡菡菡副教授、袁光锋助理研究员和八十多名来自院内外的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和讨论。
芮必峰先生是安徽大学必威betway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老博士”。不同于上期取得博士学位年代久远的“老博士”李金铨教授,2009年芮必锋教授赴复旦攻读博士学位之际,早已获得教授职称,其时担任安徽大学必威betway平台院长,身兼教育部新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各种职务。
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纪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呢?芮必峰教授坦率地与现场老师同学分享:“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还要读博士,原因很简单,我是一个大学教师,一个以做学问为志业的人,读博士就是要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个交待,也希望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两年书。”
芮必峰老师说:“做学问就要认认真真地读书,不但要读书,还要读好书,还要会读书。我在复旦读博士期间,不夸张地说,每天的读书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复旦大学读博的三年,我好好啃了许多以往没读透的书,像《西方的没落》,我读了四遍,默顿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800多页,我仔细读了多少遍,读书卡片就做了上千张。”
谈到“江湖”上关于芮必峰教授博士论文答辩盛行的“传奇”,芮必峰教授笑言:“我必须一再澄清,我和潘忠党那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在学术问题上也是彼此认同的,至于‘江湖’上传言的答辩论争,不妨看做是‘戏说’,其实我那场博士论文答辩,一开始就有点打“表演赛”的意思,也是为了将来其他博士答辩时,大家能够多一些观点的碰撞,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
芮老师进一步介绍了自己和导师李良荣的师承关系,他笑着说:“我和李良荣老师,那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关于博士论文中的新闻专业主义,我也曾和李老师发生过激烈的争执,后来我的一个师妹说,你把李老师可真气到了,我一想不行啊,把老师气到了可不得了,于是晚上我就请李老师打了场麻将,输了200块钱。”芮老师一番诙谐地叙述,将这种亦师亦友的淳朴师生关系描述地活灵活现,现场老师同学一篇笑声。
一番学术开胃汤后,芮老师带着他的博士论文《政府、市场、媒介及其他: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正式进入到学术大餐的环节。芮老师说,博士论文网上都有,再一点点地讲论文,意思不大。既然是一个面向博士的学术沙龙,那么就从如何写作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自己博士论文的创作经验。
芮老师深入浅出而有条理地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心得。
首先是选题问题。芮老师认为,选题要选有价值的问题,前提要是真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个路径实现:一是“神入”理论,二是“神入”实践。芮老师尤其谈到,如今很多人读书,没有“神入”,只有“形入”,一本书读下来,不能真正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只是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以为这样就是读书了,是极大的谬误。
另一个重要的选题来源是从实践层面找问题。芮老师说,理论固然重要,实践也同样不容忽视。芮老师常打这样一个比方:理论和实践就是鼓动风筝的风和牵引风筝的线,没有这股风,风筝上不去,没有这根线,风筝也只能飘忽不定,最终栽跟头。所以做学问,决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理论脱离不了实践,尤其是咱们新闻传播这个学科,实践中的问题那么多,为什么那么多硕士博士找不到真问题呢?芮老师通过例举新媒体上的传播现象,认为做学问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实践中的问题。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谈到这儿,芮老师又给出了另外两种可操作的找选题的办法。一种是找自己有兴趣的选题,兴趣是学习之母。勉强做某个选题,很难做出大的成果,而相反,有了兴趣,就容易培养钻研精神,选题也是信手拈来了。
芮老师强调的第二个问题是研究目的。芮老师认为,明确自己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的研究者有了选题,却不明白自己的研究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纯粹是第一手资料的梳理,芮老师认为,如果条理清晰,资料详实,算的上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但绝对谈不上优秀的博士论文。芮老师自我解剖,以自己博士论文的最初题目为例。他说,自己最初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从事实到报道:关于中国新闻生产的一个研究》,这个题目自己仔细斟酌之后,认为研究目的不明确,或者说研究目的没多少意义:做这样一篇论文,做到最后不就是塔齐曼的东西在中国验证下吗?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会很讨巧,有故事有调查有轶闻,博士论文出本书也很畅销。芮老师说:“但这不是我要的研究目的。”
那到底怎样去找自己的研究目的呢?芮老师给出了三条路径::1、从文献出发。在这里芮老师强调了做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也批判了目前做文献综述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许多人写文献综述就是凑字数,研究一个女性主义,就把女性主义所有的东西往里面堆砌,芮老师认为,这不是正确的文献综述写作。文献综述写作见功夫,文献综述是基于对文献的消化,与自己论文有直接关系的拿来提炼,与论文无关的就要果断舍弃,要能在文献综述中看到理论脉络。2、从理论路径出发。在这里芮老师强调了读理论一定要真正明白理论的上下文,并批判了现在很多人写论文,看到某个理论或者某一段理论阐述,觉得能为我所用就立马拿来主义,殊不知作者原文提出理论的上下文,甚至把原作者批判的东西当做是原作者的想法,贻笑大方。3、实践的关照。在这里,芮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回到实践,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
芮老师在第三点中谈到了论文搜集材料的重要性,以及材料的来源。他认为,论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如下两大部分:(一)经验材料:1、日常生活中的材料;2、知识材料,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二)理论材料,芮老师强调了读理论要达到融会贯通,不要把理论的精神剥离了,而只用理论的皮妆扮论文。
第四是论文的谋篇布局。芮老师认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其整个论文的谋篇布局应该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不要东拉西扯,不相关的东西即使自己觉得再好,那也请放到别的文章中去,或者单独写一篇论文,不要在博士论文中硬塞不相关的章节。
其次要抓大放小,也要注意以小见大,许多大问题,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那么始终就悬在那里,论文最后的谋篇布局也难免大而化之,悬在空中,这就要通过充实材料和论证去说明大的问题;而同时又要善于以小见大,能够从小的问题切入大的问题,这种研究框架也很值得学习。谋篇布局最后还要处理好“述”和“论”的关系,芮老师认为,好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以“论”为主。以“述”的材料为“论”服务,即使是使用材料的“述”,也要让人看到这背后“论”的逻辑。
最后,芮老师犀利地谈到了关于博士论文的方法问题。芮老师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从不讲方法到讲方法是一次重大的进步。但也要警惕研究中的现状存在的唯方法论。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为说方法而说方法。
芮老师认为,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完全取决于问题的需要。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打开一个茶杯,至于用开酒的起瓶器吗?拿起一只笔也用不着拿吊机来吊吧?我们当下的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把方法当做了从西方空运来的弹药库,打老鼠也要从弹药库里拿迫击炮打,这显然是一种误区和堪忧的趋势。芮老师也强调,方法不仅限于实证方法和定量方法。方法的根本是解决问题的逻辑程序。无论是批判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它们本身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不同研究的逻辑程序。
最后,芮老师强调,社会科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提倡方法,但必须反对科学主义。
    在一系列的提问互动中,本期418博士之家圆满结束。此外,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去新浪微博关注芮必峰老师的微博。相信在那里,你们还能学习到更多知识,领略一个率真、可爱、真性情的芮老师。
(文/吴志远 图/党明辉)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邮箱: xwcb@nju.edu.cn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

CopyRight ©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官方网站-Ultra Platform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